旅游線路分類
涇川大云寺博物館

門票信息: 游客(1.2米以上兒童在內)須憑票游覽,1.2米以下兒童在大人帶領下方可進入景區游覽。
景點地址: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
交通信息: 無公交車直達,必須包車、自駕前往
涇川大云寺博物館簡介:
1964年10月,涇川大云寺14枚佛祖舍利、鎏金銅匣、石函在古涇州大云寺遺址地宮出土,這一發現被評為“1964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”之一。1971年9月,郭沫若親自鑒定了大云寺佛祖舍利和金棺銀槨,并做出重要指示:“舍利石函、貴在石函”。 《中國大百科全書.考古學》稱大云寺地宮為中國代表性塔基,《甘肅文物工作五十年》稱大云寺舍利塔基反映了唐代在舍利瘞埋制度上的劃時代變革,開創了用棺槨瘞埋舍利的先河。
近年來,涇川大云寺出土的這套舍利容器作為國寶級文物,多次飄洋過海,赴日本、新加坡、法國、英國和瑞士等國展出。2004年,參加國家文物局主辦的3至8世紀中國藝術和中外文化交流展覽“走向盛唐展”,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等各地展出達半年之久。2005年春在香港展出。2005年4月26日至6月15日,在“中國的文明—世紀國寶展Ⅱ”上,這套舍利首次在國內公開展示,每位參觀者限時30秒。2005年5月1日,央視歷史頻道播出《國寶故事·甘肅涇川大云寺舍利》長片專題。2005年6月13日、14日,央視國際頻道國寶檔案欄目播出《大云寺佛舍利套函》上、下集。新華社多次發出專電,新華網、人民日報海外版、人民網、光明網、中華佛教信息網、中國報道、鳳凰衛視、大公網等千余家煤體竟相報道,在海內外引起巨大反響。
涇川歷史悠久,佛教文化淵源流長,北魏、隋唐時期最為鼎盛。據史料考證,涇川大云寺在隋代叫大興國寺,公元601年,隋文帝楊堅下令在大興國寺修建了舍利塔和地宮,供養佛祖舍利。唐代武則天敕令各州各建一座大云寺珍藏《大云經》,涇州大云寺在隋代大興國寺原址興建,把原塔基下的舍利、石函取出,用鎏金銅匣、金棺銀槨及琉璃瓶盛裝了14枚佛骨舍利再配以石函,于公元694年重新放入地宮,建塔供奉。涇川大云寺是武則天敕建的目前發現唯一供養佛祖舍利的圣地,其地宮和舍利石函中的金棺金槨,最早將中國傳統的棺槨葬制納入佛教,開創了用棺槨瘞埋舍利的先河,反映了唐代在舍利瘞葬制度上的劃時代變革,在佛教考古界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。
研究、保護開發涇川大云寺佛教文化,引起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。得到了甘肅省委書記、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陸浩的高度重視和熱切關注。2004年曾經先后兩次做出重要批示“要保護好這一遺址,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重要作用”,“有關部門要給予適當支持,搞好這一重要遺址的保護開發”。2007年5月,在聽取了平涼市委、市政府和涇川縣委、縣政府關于涇川大云寺博物館規劃設計方案匯報之后,欣然題寫了“涇川大云寺博物館”館名,同時對大云寺博物館項目前期建設工作給予了大力支持。2008年9月,親自視察涇川大云寺博物館建設。
為了保護文化遺產,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,促進旅游產業發展,涇川縣委、縣政府決定按照“政府引導、多元投資、分期實施、分步推進”的思路建設涇川大云寺博物館。大云寺博物館擬建于城關鎮共池村(古涇州原大云寺遺址),南距312國道和AA級景區王母宮1華里,北距田家溝生態風景區1.5千米,臨涇河而立,位處百里窟長廊西端。這必將進一步提升涇川乃至全市、全省旅游產業品位,豐富旅游產業內涵,加快旅游產業發展步伐,對于保護世界遺產,再現古涇州人文歷史,整合全縣佛教文化遺存資源,產生極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,是涇川真正實現欠發達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不竭資源,必將為涇川走向世界,促進經濟迅猛發展產生深遠的意義。
涇川大云寺博物館規劃總占地364畝,分為中心區、服務區和景區廣場三部分。中心區占地60畝,總建筑面積11600平方米,主要建設主展館、舍利塔、附展廳、大門、鐘樓、鼓樓、東西碑亭;服務區占地12畝,總建筑面積3400平方米,主要建設接待中心、管理中心、服務中心;景區廣場占地292畝,主要建設迎賓廣場、佛文化街、商業街、景區道路等。博物館總體規劃設計為仿唐建筑風格,計劃分三期實施。一期工程于2007年8月開工建設,至目前完成投資5000萬元,建成了舍利塔、大門、鐘樓、鼓樓、東西碑亭,配套實施了院內青磚幔地、綠化、亮化及給排水工程。其中舍利塔工程完成投資3800萬元,主體設計為7層鋼架結構,建筑面積5489平方米,塔高95米,采用四角方塔的建筑形式,實現了鋼結構與古建筑的完美結合,工程設計新穎、氣勢恢弘、風格獨特,國內罕見。二期工程于2009年2月開工建設,重點實施舍利塔內部裝飾裝修和管理中心、接待中心、服務中心及前區廣場建設,其中管理中心、接待中心、服務中心和前區廣場,概算投資1700萬元,計劃于2009年9底全面完工,舍利塔內部裝飾裝修目前正在審定規劃設計方案,之后逐步實施三期工程,開建主展館和附展廳,不斷完善景區功能,提升景區品位。
景點數據來自 涇川大云寺博物館